清明节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那时人们在特定时节祭祀祖先,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与敬意,
今天我们缅怀两个逝去的卓越的排版和印刷技术的贡献者,虽然他们已经逝去,但是他们的作品,依然光芒四射,造福我们以及更远的未来。
Sebastian Rahtz(1955 年 2 月 13 日- 2016 年 3 月 15 日)是一位英国数字人文学家,以 TeX 和 TeXt Encoding Initiative(TEI)的贡献而闻名。他在 1974 年获得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的博士学位,专攻古代墓碑和图腾分析。在 Oxford University 的 Oxford University Computing Services 工作了 16 年,并在 2010 年成为 IT Services 的研究主管。他对开发和维护 TEI 的技术基础设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包括 XSLT 样式表、Web 服务如 OxGarage、CLAROS 以及 Oxford TeXt Archive。他还是多本计算机类排书的作者,如《LaTeX Web Companion》和《LaTeX Graphics Companion》。Rahtz 同时也是一个支持开放源码软件的先驱,他为 OSS Watch 等组织提供了咨询服务。他在 2016 年因脑瘤去世。
塞巴斯蒂安·帕特里克·昆图斯·拉茨(Sebastian Patrick Quintus Rahtz),人们常亲切地称他为 SPQR。1955 年 2 月 13 日,他出生于一个考古学家家庭,在家中排行老五。家庭环境的熏陶,使他对考古学满怀热忱,即便在多年之后,他仍对罗马的新教墓地情有独钟,那是他心灵的栖息之所。
塞巴斯蒂安的职业生涯起始于考古学领域,拥有考古学硕士学位。然而,一次偶然的机遇,让他接触到了 TeX 排版系统,从此,TeX 成为他近二十年工作的核心。在南安普顿大学担任人文计算讲师期间,他投身于古典文本排版工作,如《希腊人名辞典》(The Lexicon of Greek Personal Names),TeX 的出现为他的排版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可能。
离开南安普顿大学后,塞巴斯蒂安开启了丰富多样的职业生涯。他曾以自由顾问的身份在多个地方工作,包括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在那里,他与米歇尔·古森斯(Michel Goossens)展开合作。之后,他加入爱思唯尔(Elsevier),主要负责 TeX 在科学出版领域的应用。在世纪之交,他出任牛津大学计算服务中心(OUCS)的信息经理,并在随后几年担任多个高级管理职位。
在 TeX 的发展历程中,塞巴斯蒂安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堪称幕后英雄。 Sebastian Rahtz 的贡献不可磨灭。他不仅是 TeX Live 的重要维护者,还深度参与了 LaTeX 生态的建设,让无数科研工作者和学术出版人享受到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排版工具。上世纪八十年代,TeX 的推广面临诸多挑战,他积极投身于 TeX 的传播工作,协调分发针对不同操作系统的“磁带版”TeX 软件,其中就包括 SunOS 系统。他与彼得·阿博特(Peter Abbott)等人共同维护和拓展阿斯顿 TeX 档案库,这个档案库日后发展成为如今广为人知的综合 TeX 档案网络(CTAN),塞巴斯蒂安无疑是 CTAN 的奠基人之一。同时,随着计算机系统的不断发展,他参与构建了首个 TeX Live 安装程序,并持续优化完善,早期的七八个 TeX Live 版本中,他都作为责任编辑留下了名字。CTAN 和 TeX Live 对于 TeX 和 LaTeX 的广泛传播意义非凡,倘若没有它们,这两款软件或许无法像今天这样被人们熟知和使用。
塞巴斯蒂安还参与开发了多个重要的宏包。他与大卫·卡莱尔(David Carlisle)合作开发了早期版本的 graphics 宏包,这个宏包为在 TeX 文档中插入图形提供了便利。此外,他参与的 hyperref 宏包更是影响深远,虽然后续由海科·奥伯迪克(Heiko Oberdiek)进一步开发完善,但塞巴斯蒂安的前期贡献功不可没,如今 hyperref 宏包在学术论文等文档的交叉引用和超链接设置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迈入新千年,塞巴斯蒂安的视野开始拓展到 TeX 领域之外。他对文本编码倡议(TEI)和开源软件监测(OSS Watch)产生浓厚兴趣,并积极参与相关活动。XML 世界如同曾经的 TeX 世界一样,深深吸引了他,他在新领域继续展现出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与塞巴斯蒂安共事的过程中,他的实干精神令人钦佩。无论是参与 NFSS 项目,整合 35 种标准 PostScript 字体,还是共同创作《The LaTeX Graphics Companion》、《The LaTeX Web Companio》等书籍,他都全身心投入。那些通过电子邮件进行的夜间编码讨论,他带着女儿一起工作的温馨画面,以及在会议间隙拉着同事逛书店,推荐购买《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趣事,都成为同事们心中珍贵的回忆。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合作伙伴,更是挚友,他那带有英式幽默的哲学思考,常常为紧张的工作带来轻松愉悦的氛围。
2016 年 3 月 15 日,塞巴斯蒂安因癌症离世,LaTeX 社区失去了一位杰出的贡献者。他留下的工作成果和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他对 TeX 和 LaTeX 发展的无私奉献,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以及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TeX Live 仍在更新,LaTeX 生态持续繁荣,他所付出的努力,至今仍然造福学术界。愿他安息,他的功绩将在 TeX 世界中永放光芒。
R.I.P.
选自:https://www.laTeX-project.org/publications/2016-FMi-TUB-rip-SPQR-tb116rahtz-mitt.pdf
http://zeeba.tv/media/conferences/tug-2016/0202-Frank-Mittelbach/
王选(1937 年 2 月 5 日—2006 年 2 月 13 日),出生于上海,江苏无锡人。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原所长。<br/>
王选于 1958 年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6 年负责“748 工程”的总体设计和研制工作;1978 年至 1995 年担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1984 年晋升为教授;1987 年获得首届毕昇印刷奖;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 年加入九三学社,并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2002 年获得 2001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3 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06 年 2 月 13 日 11 时在北京病逝,享年 70 岁。<br/>
2009 年被评选为 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8 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者” ;2019 年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br/>
王选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
在科技发展的长河中,王选先生的名字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熠熠生辉。他以非凡的智慧、无畏的勇气和无私的奉献,为汉字信息处理和中国印刷技术的变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奋勇前行的精神灯塔。
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科技浪潮汹涌,电子照排技术在西方兴起,而中国印刷业却深陷铅排印刷的困境,不仅效率低下、污染严重,庞大的汉字信息处理更是成为横亘在前的巨大难题。在这艰难时刻,王选先生挺身而出。1975 年,年仅 38 岁的他,肩负起研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的重任。他没有被困难吓倒,没有随波逐流地选择已有的技术路线,而是高瞻远瞩,大胆跨越当时流行的二代、三代技术,直接向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发起冲击。这一选择,展现了他卓越的科学洞察力和敢于创新的勇气。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苦钻研,王选先生成功发明了汉字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输出等颠覆性创新技术。他让印刷体汉字首次存入计算机并顺利输出,攻克了中外科学家多年未能突破的难关,为汉字在信息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光明大道。这一突破,不仅是技术上的飞跃,更是对那些质疑汉字在计算机时代生存能力的有力回应,让汉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王选先生的贡献不止于科研成果本身,更在于他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坚定决心和卓越能力。在科研条件简陋、外国厂商竞争激烈、国内信心不足的情况下,他紧跟科技体制改革步伐,以服务国家经济发展为目标,带领团队二十年如一日,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电子出版系统成功推向市场并大规模应用。这场“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印刷革命,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的面貌,被赞誉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中国的印刷技术从此站在了世界前沿,产品出口至发达国家和地区,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和经济效益。
在荣誉面前,王选先生始终保持谦逊,将成就归功于集体智慧。他深知科研事业的发展需要代代相传,因此以提携后学为己任,甘为人梯。在培养年轻学术骨干的道路上,他不辞辛劳,倾尽全力,为我国科研事业储备了大量人才。即便在身患重病期间,他也未曾停止工作,在病榻上仍心系科研,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临终前选择停止输血,把血浆留给更需要的人,用行动诠释了他“凡事为他人考虑”的高尚品德。
王选先生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留下的科技成果和崇高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在追求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勇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他是当之无愧的科技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的功绩和精神将永载史册,被后人铭记和敬仰。
复刻代码在:https://www.latexstudio.net/index/details/index/mid/123.html
部分节选自:https://wangxuan.pku.edu.cn/
《汉字激光照排小史》以时间为线索,详细介绍了中文印刷尤其是现代汉字激光照排的发展历程,涵盖了从传统排版印刷到激光照排技术的演变,具体内容如下:
内容详情在:https://www.latexstudio.net/index/details/index/mid/123.html
慎终追远,我们努力向前。有什么要说的话,欢迎大家留言。
TeX 世界绽光芒,算法精研韵味长。<br/>
Rahtz 智慧启新程,排版规范立纲常。
清明时节怀英魂,汉字信息忆旧章。<br/>
王选变革开新境,经典之作永流芳。